產品說明
核酸內切酶V也稱為脫氧次黃嘌呤3′內切酶,是一種DNA 修復酶,識別DNA中的脫氧次黃嘌呤(dI)堿基的雙鏈(無論配對與否)或單鏈DNA,即腺嘌呤的脫氨基產物,并在dI的3’端的第一、二個磷酸二酯鍵切斷DNA鏈,產生一個3′ 羥基、5′ 磷酸的切口。也可識別RNA中的次黃嘌呤堿基I,并在I堿基下游第一、二個磷酸二酯鍵切斷RNA鏈。也可識別含脫堿基(AP)位點或尿素、堿基錯配、插入/缺失錯配、發夾結構、未配對 loop 環、折疊 flaps 和類-Y 型結構的DNA,但是識別后者的能力不如前者。最新報導表明內切核酸酶V還可以識別RNA中的次黃嘌呤堿基(I),并主要在I堿基3’端的第二個磷酸二酯鍵切斷RNA鏈。本公司耐熱內切核酸酶V來自嗜高溫微生物。
本公司耐熱內切核酸酶V是重組表達,并經多步純化制備的重組蛋白。
活性定義
1單位指在溫度為55℃,1×內切核酸酶V應緩沖體系的條件下,60 min內切割 1 pmol 含單一脫氧次黃嘌呤核苷位點的34 bp寡核苷酸雙鏈所需的酶量。
活性測定條件
AM Buffer D,55℃ 溫育。
含脫氧次黃嘌呤底物的制備:合成中間摻入了脫氧次黃嘌呤(dI)堿基的34 nt寡核苷酸單鏈,與互補單鏈(與dI配對堿基為T)退火配成雙鏈寡核苷酸。
濃度:10U/μl
保存條件:-20℃保存
特點
? 高溫酶,在30-85℃均有活性
? 熱失活:加入終濃度0.2N的NaOH,95℃ 加熱5min。或酚氯仿抽提。
適用范圍
? 切割含脫氧次黃嘌呤堿基的DNA寡核苷酸
? 切割含次黃嘌呤堿基的RNA寡核苷酸
? 錯配堿基對的切割 ,但結合力與切割活性很弱(相比次黃嘌呤堿基)
產品包裝規格及組成
Component | AE1165A | AE1165B |
Thermostable 內切核酸酶 V | 200U | 1kU |
10× AM Buffer D | 0.2ml | 1.0ml |
質量控制
相關測試表明無外源內切、外切脫氧核糖核酸酶、RNase污染。PCR方法檢測無宿主殘余DNA。
酶貯存緩沖液
10 mM Tris-HCl,250 mM NaCl,1 mM DTT,0.1 mM EDTA ,200 μg/ml BSA ,0.15% Triton? X-100,50% Glycerol ,pH 8 @ 25°C。
應用舉例
切斷單鏈或雙鏈DNA中dI堿基下游的磷酸二酯鍵
1) 按如下表格配制反應液
反應組份 | 體積/μl | 終濃度 |
10×Buffer | 2 | 1× |
含I堿基的單鏈或雙鏈DNA | 1-2 | 5pmole |
高溫內切核酸酶V(10U/μl) | 1.0 | 10U |
ddH2O | Variable | / |
總體積 | 20 | / |
2) 55-65°C反應30-60min。
3) 8M尿素變性PAGE電泳檢測切割效果
警告: 本產品僅限科研實驗使用,臨床應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鑒定,不可用于醫療臨床診斷。
注意事項
l 內切酶V在AM buffer A、B、D2中具有100%活性,在AM buffer C中只有75%活性。
l 熱堿處理失活酶的情況下,若堿影響下游實驗,需要加入等量的HCl對堿進行中和。